为全力推进新质警营“全警提能”建设,按照市局领导干部读书活动和分局“全警读书”活动安排,4月22日上午,分局在绵阳高新区火炬第四小学校组织开展第三期“青蓝”读书会。分局党委副书记、政委赵冲,党委委员、政治处主任黄春及民辅警代表、青年理论小组成员和第十七期警院实习生参加活动。
活动中,赵冲政委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书籍《苏东坡传》,他提到:民辅警要像苏东坡一样,在逆境中豁达、在世俗中清醒、在生活中热爱,在座的各位实习生正值年少,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自我的坚守,以及对世界的豁达与包容。黄春主任分享书籍《昨日的世界》,剖析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、对人性的洞察,传达对和平、理性和人道的追求,随后结合茨威格的生平做出了人物对比的延伸思考,并提到阅读都是因为一本书而不断延伸的,大家应加强阅读深度与广度,拓展个人眼界,塑造包容的品格。
《刑罚的历史》作者:罗翔 分享人:何明泽
我想这本书最深的启示或许是:看守所的高墙之内关押着犯罪嫌疑人,但高墙之外,我们作为执法者的心中必须装着法律、正义和人性。从商纣的炮烙之刑到今天的“少捕慎诉慎押”,从《汉谟拉比法典》的“以眼还眼”到我国“宽严相济”的刑事政策,人类走了五千年才明白刑罚的真正意义,刑罚不在于有多严厉,而在于执法者权力是否被关进制度的笼子。让我们以史为鉴,用严谨的程序守护法律正义,用法律的正义挽救绝望的灵魂,让每一份笔录、每一本卷宗都成为我们手中的正义之剑。最后,我用电影《第二十条》的一句台词与君共勉: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,更是别人的人生。
《罪与罚》作者:奥多尔·陀思妥耶夫斯基 分享人:谢志江
拉斯柯尔尼科夫用斧头劈开的不仅是老太婆的头颅,更是文明社会精心编织的道德假面。作为刑警,见过太多被欲望扭曲的灵魂,却始终震撼于陀氏笔下那份灼人的自我审判——当法律的齿轮尚未转动,良知早已在灵魂深处掀起海啸。小说里潮湿的圣彼得堡街巷,恰似执法过程中常遇到的人性迷雾。我们追捕的不仅是犯罪者的行踪,更是在寻找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。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在索尼娅的“十字架”前屈膝,让我想起老刑警常说的“真正的惩罚从不是手铐,而是人心对光明的永恒渴望”。这份跨越百年的灵魂拷打提醒我们:当凝视深渊时,手中的正义之剑既要斩落罪恶,更要守护住人性中那点微光能穿透铁窗的力量。
《鱼翅与花椒》作者:扶霞·邓洛普 分享人:赵鹏
这本书从书名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是讲食物的,但它又不仅仅讲了食物,我觉得书里面作者有一句话我很赞同,那就是“饮食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窗口”,一个地区的饮食包括了很多像地理环境、历史原因、宗教信仰等,如果大家有兴趣,下来之后随便找一个城市,然后结合这座城市的饮食习惯,然后再看这座城市,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。最后我想说一下最近新听到一个新名词,叫“文化体力”,网上有很多解释,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上网查看一下,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:就是很难再安静的进行大段大段的文字阅读,就算是电影观看也只能看“某某看电影”、“几分钟看电影”这种电影简介,不想完整的看完整部电影。如果大家平时也有这样的困扰,不妨一本书、一杯水、一独处空间,当书本里面的文字在你脑中流过之后,你的文化体力又会恢复如初。
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作者:朱光潜 分享人:肖嘉豪
在“谈读书”这封信中,先生开篇就问:“你为什么读书?”这看似简单的问题,却让我陷入深思。我们常常抱怨没时间读书,可真的是时间不够吗?其实,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,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。先生说:“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,你不努力跟着跑,便落伍退后,这固不消说。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,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。”是啊,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,更是为了培养一种生活态度,一种能让我们在喧嚣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的力量。当我们真正沉浸在一本好书里,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时,那种愉悦和满足是无法言喻的。
《娱乐至死》作者:尼尔·波兹曼 分享人:魏超
在《娱乐至死》的警示里,赫胥黎式“文化滑稽戏”正吞噬时代——当手机将世界变成娱乐中枢,“媒介即隐喻”的隐秘操控下,碎片化信息正瓦解思考的深度。波兹曼揭示的“媒介即认识论”,在标题党、同质化短视频中狰狞显现:娱乐化洪流里,思想正沦为感官刺激的祭品。但娱乐非罪,失控才是深渊。当“土味炒作”泛滥、公序良俗失守,我们更需谨记:比媒介狂欢更重要的,是守住思想的灯火。正如波兹曼叩问:“我们终将毁于所热爱之物?”在娱乐的浪潮中,唯有握紧思考的锚,才能避免灵魂在狂欢中沉沦。